陕银发〔2023〕57号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部署,发挥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合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要求,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通过绘制重点产业链企业图谱,建立完善产业链金融工作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协同,助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金融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适配性不断提升,金融资源对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供给提质增效,全省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和省级重点产业链提升发展。
二、形成重点产业链企业名录并“贴标”
(一)锚定重点领域,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各金融机构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四个经济”和加快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部署安排,进一步明确经营发展战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内容,强化融资跟踪监测,增强资金、人员、产品、考核、激励等政策的协同性。
(二)完善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名单。聚焦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8条现代农业、8条文旅重点产业链(附件1),产业主管部门梳理完善产业链企业名单、重大项目名单,定期与金融部门共享,加强信息沟通对接。
(三)沿产业链梳理链属企业名录。各金融机构对照省级重点产业链名单,结合本行实际,建立本行支持的重点产业链企业名单、信贷支持台账,加大内部资源倾斜力度。产业链企业名录包括两个口径:一是产业主管部门发布的重点产业链企业(口径1);二是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营业范围、业务收入、交易往来、支付结算关系等多个维度,自主认定的产业链企业(口径2)。各金融机构应定期更新产业链企业名录库,每半年报送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
(四)开展产业链企业“贴标”工作。各金融机构要强化科技赋能作用,优化升级内部信贷系统,在信贷系统里增加“所属重点产业链”标识,实现产业链融资数据实时抓取,原则上于12月底前完成存量贷款台账“贴标”工作。在此基础上,丰富企业数据信息,逐步形成产业链数据库。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具备条件的全国性金融机构要优化升级信贷系统,探索对新发放贷款逐笔增加产业链标识,加强产业链信贷投放的监测分析,实现信贷投放精准有力。
三、精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撬动作用
(一)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灵活安排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适当向产业发展活力足、链条带动能力强、企业融资需求旺的地市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针对重点产业链单列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链的信贷投放,降低重点产业链企业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二)加大绿色、科技信贷投放。支持有条件的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单列再贷款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满足产业链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需求。聚焦低碳转型、能源保供、煤质清洁燃料、氢能等领域的信贷需求,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支持产业链绿色改造升级。
(三)探索开展“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工作。各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金融产品,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上涉农、民营、小微等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将央行低成本资金精准传导至重点产业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申请再贷款时,在台账中探索增加企业“所属重点产业链”标识;对于“总对总”发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省级金融机构在总行反馈有关信息后,应及时添加产业链标识。
四、加强产业链融资对接
(一)构建“一链多行”金融支持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一链一行”、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行长+链长”等工作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在审批授权、抵质押率、项目资本金比例、尽职免责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政策,结合产业链企业经营特点,创新专项信贷产品。鼓励核心企业牵头打造信用共同体,金融机构探索通过“信用+产业链”的方式将金融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规范发展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
(二)依托产业链探索建立“金融顾问”团队。组织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成立“金融顾问”团队,深入园区、集群、企业,为产业链市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推介、融资辅导等服务,支持省级金融机构结合各地市产业特色、发展实际,适当将部分业务的授信审批、利率定价权限下放地市分支机构。鼓励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发挥当地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完善“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功能,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打造一批产业链金融服务示范站点。
(三)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链企业发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链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和偿债能力实际,科学运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期限、品种、规模合理搭配,优化融资结构。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鼓励央地合作增信,积极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加强债券项目储备,支持产业链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等,拓宽融资渠道。
(四)搭建多层次融资对接平台。搭建政府部门、核心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金融系统多方沟通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货币政策赋能产业链融资对接会等活动,交流行业动态、市场信息,研判产业发展形势,加强信息共享。聚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双创基地、省级特色园区企业,深入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支持产业链上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五)建立省级产业链融资跟踪监测机制。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各省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和统一安排,选择1-2个省级重点产业链,牵头开展融资推进、跟踪监测工作,重点关注企业投融资意愿变化和产业链融资整体变动情况,以“金融视角”动态研判产业发展形势,做好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各部门加强协作,定期更新并公布产业链企业名单,为金融支持做好信息支撑。
五、强化政策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健全省级“政府—金融—企业”常态化对接协作机制,加强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多方面的协调力度。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要加强上下联动,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结合地区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产业链图谱和链企名单,提升对省级重点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财政部门结合实际,整合现有预算资金渠道,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落实“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发挥对链属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作用。发挥陕西省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作用,持续推进“工信贷”“再贷款风险补偿”等子项目落地,加大风险补偿力度。
(三)加强考核评估。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加强对金融机构产业链工作开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将金融机构产业链“贴标”、产业链支持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中。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金融机构支持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通报,择优宣传推介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人民银行陕西省内各分支机构、各省级金融机构每月10日前向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报送《XX银行(或XX市)省级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情况表》(附件2)、《XX银行(或XX市)“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明细表》(附件3)。每季后10日内报送支持省级重点产业链的工作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五篇大文章”“四个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整体支持情况,产业链名录贴标情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产业链”工作情况,融资对接措施、成效和典型经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考虑,有关政策建议等。原按季报送的《关于建立“一链一行”银企对接监测制度的通知》(西银发[2021]141号)附件1、2、3不再报送。
联系人及方式:常博闻 029-88345469
附件:
1.省级重点产业链名单
2.XX银行(或XX市)省级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情况表
3.XX银行(或XX市)“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明细表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陕西省财政厅
2023年12月22日